穿越一個又一個四方小廳,畫满大型濕壁畫的拉斐爾室,為了這些精緻的畫作,拉斐爾耗盡他短短的37年人生,有12年,在這裡不分日夜的創作,直到生命終結。可喜的是,畫作都保存得很好,沒有因為年代的逝去而剝落殘缺。 在重重艷麗壁畫的陪伴下,在眾多聖經人物的注視下,終於終於走到梵蒂岡博物館最盡頭的一個小角落。"寶物沉歸底" ,美好的東西總是在最後一刻才現身。在這裡驚嘆了四個小時後,深深呼吸,準備好再接受另一次驚艷的視覺享受。 穿過一個小小小小的石門,幾乎覺得自己要低頭穿過,抬眼一望,噢,的確很令人驚訝,原以為這個 世界最著名的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 一路以來不斷有指示路徑通往的禮拜堂, 以為比地圖走廊更輝煌奪目的禮拜堂, 整個上午最期待的禮拜堂, 居然是一間昏暗的石室﹗石室中,每個落都站滿了了,密不透風﹗人們議論紛紛,喧鬧聲在密室中迴蕩﹑發酵,讓人有點從剛才清麗透亮大方的天堂,一不小心,跨進了地獄之門。沉重的氣壓讓人有點喘不過氣來。 好不容易擠進了大廳中,正中的一整面牆就是 <最後的審判>,整面牆上畫滿了400個人物,接受著耶穌生與死的判決。天堂的愉悅和地獄的苦煉,在我眼中都是沉重,單單一個人便要主宰其他人的生命,甚至連死後的世界也不放過,憑的是什麼呀﹗而米開蘭基羅在他60歲高齡,仍要花七年的時,孤身拿著畫筆顫抖著一筆筆描繪著。壁畫的用色很陰暗,低沉,我想或多或少也反映了他當年的心態。 最後的審判 看著看著,不覺情緒也有點低落,但忽然想起一關於壁畫的故事,不禁和同伴分享起來。原來當年米開蘭基羅創作時,所有的人物不論以正面或背面面向觀眾,全部都是裸露的。經過一天的參觀,我也覺得在文藝復興或以前的藝術創作中,不論雕像或繪畫裸露都是很普通的,不值得大驚小怪。但眼前的這幅名作,所有的裸露人物在"重要部位"都加上了條看似有意無意的白布。因為在米開蘭基羅死後二十年,教宗庇護四世就下令"為免褻瀆神靈"嚴禁裸露。這位教宗還真是人如其名,真懂得庇護教廷的尊嚴哦。想必早前看到希臘雕像身前重要葉子也是他下令加上去的吧。真是畫蛇添足﹗ 本來是當作一個笑話看的,但越看越覺得實在礙眼之極,嘔心瀝血七年的創作,落得如此下場,真的唏噓﹗ 天花板上還有另一排壁畫 <創世記 >其中有名的便是這幅指尖圖。同樣是米開蘭基羅花了4年時門把自己吊在天花板上完成的。 可惜我只是隨意抬眼望了一望,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幅名畫, 真是好可惜呀﹗因為光是眼前的<最後的審判>己奪走我全部的注意力。而且禮拜堂裡又不準照相。聽了一段導賞,看了一陣畫,便想逃離這個禮拜堂,昏暗的光線 (全靠高牆上的幾個小窗戶透進的自然光),晦暗的筆調,喧嘩的人群,低沉的氣壓,讓你刻也呆不下去了,想不到西斯汀禮拜堂在我眼中只落得如此下場。大師秏盡一生的創作被安置在這裡,實在是浪費之極﹗不知耶穌讓他上了天堂,還是下了地獄,或許他寧願逃離這個又堂地獄,到另一個世界去﹗ 找得到指尖圖在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