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神農溪的一個小峽口,因為水位很淺,我們的大船再也不能前進了,這時我們便要改坐小船繼續遊神農溪。一下船,便看見岸邊有許多小木筏在等著我們。船上的船夫不是一般的船夫,而是縴夫﹗ 巴東一帶的居民,世代依賴長江水生存,有的以捕魚為生,有的以縴夫拉船為業。巴東縣神農溪的深谷裡,有 一種古老的行業依然存在於世──縴夫。神農溪河道狹窄彎曲、激流險峻,行船常常需要縴夫拉縴才能逆流而上。他們在江河峽穀中赤身拉船運貨,靠這種方法將生 活用品運進山中。 隨著交通得到改善,縴夫這種傳統職業已慢慢沒落。但巴東百姓卻以縴夫的身份為傲,誓要保存這種千年文化,他們將昔日運輸載貨、賴以為生的職業轉化成今天的旅遊服務。 在神農溪所乘的船,形如半個剖開的豆莢,當地人稱為“豌豆角”,小巧輕便,用堅硬耐磨的花櫟木製成,浮力大而吃水淺,可在水不及膝的淺灘處行駛。 不過因為三峽水壩的修建,神農溪的水位上升,太部份的河道靠撐船己可通過,不需要縴夫下船拉縴了﹗只有當旱季來臨時,在一些淺灘上才能見識到縴夫的高超技藝﹗ 別看一條船上有五個縴夫撐船就以為很容易,其實每一下划船,縴夫們必須用盡全身的力氣,將身子壓到最低,死命用力地划每一下槳﹗ 我們隔壁船有一位滿頭白髮的老縴夫,這是在巴東拉縴的縴夫中年紀最大的,己經超過80歲了﹗聽說他是一個孤兒,十幾歲就開始跟著別人一齊當縴夫,一做就是60幾年,大概是因為長年的體力勞動,老伯身子骨還很硬朗,划船時力氣還蠻大的﹗一邊划船還一邊笑著唱著山謠,一臉輕鬆的樣子﹗只不過我們看著老伯年紀這麼大了還要划船,總覺得有點於心不忍呀﹗畢竟這年紀不是該在家裡喝喝清茶,享享兒孫福的嗎?不過看著老伯一派怡然自得樂在其中的樣子,也漸漸寬心了﹗ 窄窄的河道上佈滿了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鐘乳石﹗ 坐在碗豆角中,聽著導遊講解土家的文化,縴夫的歷史,耳邊不時傳來縴夫們搖船時的吶喊或幾聲輕微的縴夫之歌,著實有趣極了﹗ 行到盡處,小船得轉彎調頭,縴夫們得下水,爬上岸邊,拉著縴繩讓小船調頭﹗ 小小的碗豆角看似輕薄脆弱,可是要使它轉個彎調個頭可也不件容易的事,何況船上還坐著十來個人,要安全穩當的,全靠縴夫的高超技藝,用一條小小的縴繩在岸上操控小船。 轉過了彎,縴夫們又再重新爬到船上,繼續撐船﹗ 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在碗豆角上,可是縴夫們卻己全身被汗水濕透﹗他們穿著極其簡陋的衣服,腳下甚至沒有一雙像樣的鞋子,只有那一雙自己親手用乾草編成的草鞋﹗聽說每一趟船每一位縴夫只有30元人民幣的收入,一天最多只划一趟船,淡季的時候,甚至沒有收入,如今百物騰飛,他們的微薄收入又怎夠他們生活呢﹗?小妹著實為他們的生活擔憂起來﹗畢竟這些出賣體力勞力的工作並非長久之計,他們也總有划不動撐不起的時候呀﹗ 日暮將盡,我們的行程也終結了,縴夫們也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幾十人分別登上幾條小船,流輪划著離開﹗不知他們住在何處? 原來就在前方不遠,他們停好了小船,沿著山路上山,他們腳程好快,不一會兒便成了山腰中一個個小白點﹗之前遊船的導遊說過,縴夫的收入不高,生活都很清苦,大多數就在附近的山頭上搭個小棚子居住,又在屋前種些青菜等等﹗划船消耗大量體力,工作又很辛苦,他們吃得不多,卻很喜歡小酌幾杯,有時天不亮就得摸黑下山,早餐不吃,卻不忘先喝二兩酒熱絡身子﹗ 今天我們看見縴夫都衣著整齊,但其實在二十年前,所以的縴夫都不會穿衣服拉縴﹗因為拉縴時需要整天泡在江水中,穿著衣服工作不方便,而且以前的粗麻布衣服一沾水就貼在身上,粗糙的布料很容易就會把皮膚磨破,因此不少縴夫乾脆全裸拉縴。 而且在深山峽谷之中很少有人煙,所以縴夫們感覺裸體拉纖更方便舒適些。其實在過去,當地的男女老百姓對於縴夫裸體拉纖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從來沒有認為這有傷風敗俗的事情。至於拉纖經過的河灘邊有女人洗衣服時,有縴夫裸體拉纖經過,他們也常常會互相打水花開玩笑。這也和當地的風俗習慣有關。 神農溪縴夫幾百年來馳騁於長江激流中,雄壯的肩臂每天拉縴,唱著傳統的縴夫之歌,他們享受拉縴的過程,並不以裸體縴夫為恥辱﹗拉縴的纜繩取最好竹子劃出的竹青編成,靠上好的“白官布”製作而成的搭肩。逆水而上時,縴夫腰成滿弓,纖纜如弦,在陡峭山岸上手摳岩縫,赤腳草鞋尋找水石裡的抗爭支點,胸腔擠壓出“嘿佐”的號子,一步步艱難前行。 一年四季,一根縴繩勒在肩上,盛夏,身上叫當頭的烈日烙得焦黑脫皮,隆冬,被冰冷的江長凜冽的寒風吹出一條條裂口,直冒鮮血﹗兇灘惡水,一不小心就會被拖下水,死在江中﹗這不是過日子,這叫磨命﹗但這就是他們的命運,這是長江賜予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工作,當縴夫是他們無法擺脫的命運﹗祖祖輩輩都是拉縴的,這是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祖業﹗ 三峽大壩修建後,長江水位的上升讓縴夫不再需要常常拉縴。交通的便利,公路汽車大橋,通通進駐巴東,有了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也不再需要縴夫們運送物資。 可是他們己成了神農溪裡最美的一道風景線,與這裡的好山好水共存著,因著他們,這裡才更值得我們駐足﹗ 聽說最近有一批攝影家特地找來當年裸縴的縴夫來拉縴,為他們拍攝 了一個特輯,要為在三峽特有的縴夫文化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真好,雖然現在還有幾百位縴夫在為遊客撐船拉縴,可是畢道他們年紀也不小,年青人也不 意來拉縴,相信這行業很快就會息微﹗所以我們要好好留住最美的時刻,為他們申遺,讓後世的人都記得他們千百年來在長江與江水摶鬥逆水而上,拉著幾百公斤重的碗豆角,手腳並用,彎腰抓緊石塊,用盡全身力氣艱鉅前進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