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飛」是2014年在台灣上映的電影。八月回去台南的時候,在颱風夜剛好遇去「全台首播」這部電影,我想應該是賣座的。 電影中的演員都不認識,大概我是上一輩的人了。 在颱風天困在不見不日的民宿,聽著雨聲不斷,從早開始不停看荷里活大製作,由Transformer、Mission Impossible 1, 2, 3 的看著,不斷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正邪對立,場面對作的電影看多了,看到「想飛」這種製作簡單,著重描述人性、感情的電影,確是種小清新。 想飛是真人真事改編,這是在資料搜集時才發現的。看的時候是八月初,現在已經十月了,那種震憾和感動,開始變淡。 故事講述年輕男主角張家豪進了空軍學堂,遇上了教官羅郁宗。同在空軍學堂的女生喬千惠喜歡張家豪,但張家豪卻愛上了千惠的朋友謝欣怡。 全劇情節有點模糊了,但個別情節的感動仍在。 張家豪父親是個修理電單車的「黑手」(因為修車關係,雙手被機油等等染成黑色),其中一隻腳微跛,是因為在第二任妻子離開時,追上去發生車禍所至。還有一個讀小學,同父異母的妹妹。 張家豪因為私自離開軍營面臨被開除,父親親自帶著兒子找羅郁宗教官,說自己教子無方。羅教官開車戴他參觀軍營,到了一個供奉土地的小神廟,他請教官停車,下車向土地祈求守護他兒子。 他不敢出席兒子的畢業禮,大概是怕自己是「黑手」會讓兒子丟臉,只叫女兒和欣怡出席。但到畢業禮當天,拍著他突然看著自己的黑手,用肥皂用力的擦,換上西裝,騎機車趕去典禮現場。 這些少少的片段,顯示出父親對張家豪關懷之情。父親也許沒有高學歷,也沒有高尚工作,然而卻用父親最大的能力,去保護孩子。 張家豪有著年青人的夢想和意氣,但同時容易迷失。女朋友謝欣怡因為遺傳的眼疾失明,卻以出國唸書為理由跟他提分手,他一下子迷失了,私自逃出軍營想要找欣怡,又因著情緒低落,意氣提出要離開軍校。 年輕的時候,我們對感情、對人、對事,都有衝動和輕狂的本錢。失去愛情,似乎連整個世界都被動搖。長大後,對於愛情和麵包,我們不知不覺中學會計算。又或者,出社會後,不管你失戀或失婚,但工作崗位上卻容不下一絲錯失,回到工作崗位,即使是戴面具也好,催眠自己也好,人格分裂也好,我們似乎再沒有「做回自己」的餘地⋯⋯ 當然,張家豪和謝欣怡最終能步入教堂,他們對愛情的單純付出和執著,也是觀眾們憧憬的吧。 羅郁宗教官對張家豪的影響很深遠,將他由一個年少氣盛,沒有目標的青年人,培養成一名空軍軍官。知識上,羅教官教懂他們空軍的知識,甚致教他們觀星看方位,讓張家豪在飛機出現問題時,可以靠著觀星平安回到基地。 在張家豪他們畢業後,羅教官去了法國交流,在一次演習中飛機失事殉職。在羅教官的葬禮上,張家豪作代表致辭,內容已經沒什麼印像,但我記得自己哭得很厲害。 或許,同樣是做教導的工作,羅教官離世後,學生在葬禮上的感人言詞,份外觸動。有時也會想,如果某一天我不在了,在葬禮上,會由誰來發言?我的學生會有多少到場? 當空軍都要先寫遺囑,羅教官離世後,才知道他的遺囑裡有一項是希望軍部能讓張家豪戴謝欣怡作一次飛行。那是在一個場合裡,謝欣怡對羅教官太太說出的心願。想不到,羅教官連這樣的一件事也放在心上,並且寫在遺囑裡。可見他對培育張家豪的用心。 這是一部青春熱血的電影,拍起來平平淡淡,飛行場面相比我白天看的荷里活大製作差距太遠。然而裡面那一段又一段動人的情懷,比大製作更能深入我心。 這已經是一部舊電影了,大概要請即將去台灣旅行的朋友幫忙在台灣買隻影碟,才能重温⋯⋯台灣電影的清新風格,就是有它吸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