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半本《流浪狗的下半生》,這是一本很催淚的書。 無論日常觀察或是醫學研究,都顯示飼養寵物對穩定情緒有一定幫助。作者是精神科醫生,可以很實在的寫出和動物相處,對個人、情緒病患者、兒童、長者以及工作者所帶來的好處。 坊間許多人都知道飼養寵物對情緒病患者有正面影響,當身邊有人出現情緒病的徵狀,又或是正接受藥物治療,都會建議患者「養一隻寵物」。 我五年多前養第一隻狗,也是同一個原因。甚致,連非常有名(兼貴到嚇死人)的專業輔導員也強烈建議。 我可以肯定飼養動物是有助改善情況,但千萬不要對情緒病患者隨便說「養隻寵物」這個建議。 被抑鬱困擾到喘不過氣,為了「想好起來」,也只能病急亂投醫。抑鬱症那種沉重,並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絕對不是「看開」就能解決的,又不是「努力」就能治癒的。 非常記得有一位朋友這樣對我說:「既然醫生建議你吃藥,就要跟醫生指示。它和傷風感冒一樣,傷風感冒也有人睡一覺就好,有人必須看醫生吃藥,但最後,他們都會好起來。」 能這樣想的朋友從頭到尾只有一位,反而什麼「要看開」、「要努力積極」、「要看你擁有的」、「吃藥對身體有影響」的意見聽得最多。甚致說「唔好郁啲攞抑鬱黎撻人」⋯⋯ 其實,我們都應該對抑鬱症多一點認識;Inside Out 裡面有一個情節, Joy為要尋回Sadness,拋下手中的core memory,趟在地上模仿Sadness的思考方法。正因為Joy能放下自己的想法,代入Sadness的思考模式、方法,才能找到Sadness。 可是,現實中要做到這種「同理心」很難,同情或許比較容易,因為表達同情或者感到同情的時候,我們的身份彷彿比對方高了一級。而同理,不單要放下我正在忙的事,或我們認為重要的事(Joy手中的Core memory),更要以對方的模式去思考感受(躺在地上),有的人是不願意躺下,有的人是不懂得要躺下⋯⋯ 這些高高在上的同情或是「教導」,對有情緒困擾的人,可以說是好心做壞事,又或者是落井下石? 決定要養寵物之後,鎖定貓或狗。因為收集到的資訊,最多人情緒轉好是養了貓或狗。下定決心之後,去了收留流浪貓狗的機構做過探訪及義工,由機構其他義工處學會和貓狗相處的方法,養貓狗要注意的事項。在此非常感謝當時的友人W及M,雖然現在已經沒有怎麼聯絡,但她們曾經花過時間陪伴我去機構探訪。太多人認為我不懂感恩,但或許,我比他們更記得別人對我的好,因為這些「別人對我的好」得來不易,當一個人失去的太多,自會謹記一切得到的,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小恩惠。 等了又等,等了許久也等不到領養的消息。某些機構對申請領養者有特定的要求,例如我獨居,要長時間獨留狗隻在家,是絕不會被考慮的。輾轉聯絡上一位暫託義工,去看過被遺棄的史納莎「寶寶」,寶寶當時八歲。 有養狗的朋友提醒我,寶寶已經八歲,很快會進入老年期,到時要面對醫療和「離開」,他擔心我無法承受。加上我未養過狗,他擔心進入老年的寶寶已有固定性格及習慣,而且是聰明的史納莎,我未必能夠接受或控制得了。 於是,買了一隻芝娃娃回家。原來對一個獨居的抑鬱患者來說,要新手養狗並不容易。抑鬱症其中一個特徵是難以面對轉變,對於陌生的事情,不熟悉的事情容易感到吃力和不安。 人生第一隻愛犬,巴斯(巴斯光年)就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來到這個家。心裡總覺得對巴斯有很大的虧欠,因為我的自私,我想要改善自己的狀況,就自私的把牠帶到我的生活。牠突然離開了出生以來就一起的兄姐(牠是么犬),獨自一個被帶到一個病患者家中。這個所謂的主人早出晚歸,好死不死還要進修。即使這個不合格的主人給牠好吃的,白天也開收音機,但是,牠總是一個人,困在那二呎乘三呎的籠子裡⋯⋯ 許多時候,下班回來看到牠悲傷的眼神,我就隔著籠子和牠對望流淚。無論多晚回家,也要放牠出來走動,陪牠玩,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多了一種極大的壓力。我責怪自己不是一個好主人,是我造成了巴斯的不幸,因為從三姐弟中,我選了牠,最瘦弱,毛髮最稀疏的一隻,單純因為我也說不出的「感覺」。我的挫敗感更大!而且,抑鬱患者在工作場所是要盡所有力氣去維持「看似正常」的,除了相同境況的人,常人是無法體會那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當我把困擾跟當時的輔導員說,他的建議是:「將隻狗比返前狗主得唔得呀?」 WT_!我明白他是由協助案主的角度出發,但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而我,就接受不了。動物是有感覺的,你以為送走牠是為牠好,但你的「遺棄」已經深深傷害牠了。我做不到! 巴斯的童年很坎坷,直到牠兩歲,我去了温哥華的best friend V家中作客,她家裡有兩隻貓,都放養沒有困籠。V說:「牠們住在籠子裡,不開心的。」大概我的抑鬱狀況開始有點起息,也真的把這話聽進去。回來後,巴斯就開始了牠在家中的自由行生活,為安全起見,洗手間和廚房我還是欄著不讓牠進去。不過,牠能在客廳、睡房自由走動,已經很開心。 我沒有如書中作者般四處帶馬田(牧羊犬)去玩,只是偶然假日帶牠去附近公園走走。直到牠快四歲的時候,才認識了附近幾個飼主,巴斯才有機會和其他狗一起玩。 但我和其他飼主都發現,巴斯不懂和其他狗相處。或許長年以來的孤寂,根本沒有機會讓牠在適當的時期學習社交和交流,建立朋友群,正如牠的主人一樣⋯⋯ 再過兩個月,巴斯就滿六歲,原來牠已經陪伴了我快六年,心裡總覺得虧欠牠很多,我不是個合格的主人,牠不懂社交,不懂和其他狗相處,牠的前肢有問題也錯過了治療時機⋯⋯ 或許正因為心裡覺得對不起牠,據一些認識的人說,我總是被牠欺負,但我又很享受被牠欺負。(例如我長時間外出,牠會在大門口尿尿;我假日不肯起床,沒帶牠去公園,牠會尿在我的床邊以示不滿等等) 有人說,寵物是我們前輩子的好朋友。我總說大概我上輩子欠巴斯太多,這輩子用來還債的。 所以,千萬別輕易跟情緒困擾的朋友說:養隻寵物。 可以如W和M一樣,陪他們去機構探望動物。如果對方沒有主動提出,請你主動提出:「陪我去探下貓仔狗仔」的建議。抑鬱患者大多對所有事缺乏動力,那種缺乏動力並不是單靠想像可以明白的。你的邀約,可以成了他們出門的一個動力。 接觸動物本身就有一定的安撫情緒效果,而機構裡的動物們,基本上都能與人類好好相處的。 看了半本《流浪狗的下半生》,我也好想為我的巴斯和翠絲(名字出自toy story)寫一本書⋯⋯是的,去年我們多了芝娃娃妹妹翠絲。巴斯有了翠絲作伴,較從前開朗活潑,也更會撒嬌。光是看著牠們對於狗床的佔領行動,我家的電視也不知多久沒開過了⋯⋯ 雖然,在買巴斯和疏忽照顧巴斯上,堅覺得自己是個賤人~ 但,在其他某些方面,也輕輕覺得自己是個好人~ 非常感謝曾經的朋友和現在的朋友;更感謝一直以來的朋友V、R、P和C。 感謝各位對流浪動物付出過的朋友們,暫托家長們,領養家長們。 更感謝我的巴斯王子和翠絲公主。 (再下去要感謝公司和Parco? ) 如果對文中所述有興趣(本來想話「文章感動,引起你嘅共鳴⋯⋯」,但似乎比較難引起共鳴 ==”) 請考慮購買一本《流浪狗的下半生》(利申: 沒佣金),因為這本的書作者扣除出版成本後,所有收益將撥捐三個照顧流浪動物的機構。謝謝。 作者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