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想遊走的香港公屋,是位於牛頭角的樂華邨。身為公屋膠如港女我,當然少不了要講講香港公屋,個人認為是極能反映本地歷史及社區變化的代表。從追溯至首個公屋的誕生,至多個公屋樓型的轉變,到公屋設計小社區等多個部分,多少能一窺香港的社會需求變化。 相信是不少人最為熟悉樂華邨的打卡點:位於停車場頂層的藍色時光隧道。 人生第一次認識樂華邨,應該是在數年前我做雜誌記者的時候。由於編輯要求,曾有段時間要定期寫香港公屋專題(同時間接造就這個網站的出現)。在採訪有關公屋前,需做好資料搜集,或是預先尋找相關的受訪者,如居住當地的街坊、專門研究公屋發展的專家等。而當時就尋找了搵長春社古蹟資源中心的職員穿針引線,由他們介紹同尋找合適的受訪者。 由於我從 11 歲開始就是住在公屋長大,對公屋多少有些情意結,而且一直對公屋發展歷史有興趣,自然而然,當時跟受訪者以及協助我們的長春社古蹟資源中心職員姐姐有着共同的話題。當時我隨口問問長春社職員古蹟資源中心姐姐,小時候住在哪個屋邨長大,佢就吐出「樂華邨」這個名字,人生先第一次認識樂華邨這個屋邨。 樂華邨的巴士總站。 不過論到人生首次真正走訪樂華邨,應該是差不多 4-5 年前,由於要找居住在樂華邨的朋友的關係。不過由於當時是晚上,而且當時只顧着跟朋友坐在屋邨樓下聊天,所以首個對樂華邨的印象並不算深刻。 反倒真正日間首次到訪樂華邨,亦不過是今年。你沒看錯,即不過是 2022 年的事情。 實不相暪,首次有意識地日間走訪樂華邨,當然是受到網上「打卡」潮流影響,看到不少人到樂華邨的藍色時光隧道及 Pantone 粉紅色外牆拍照,於是想一賭其廬山真面目。 樂華邨的招牌頂部,驟眼看有點像舊式麥當勞的屋頂形設計呢,看起來很有親切感。 但後來再經網上翻查更多與樂華邨的資料,才發現樂華邨極具特色的設計,其實背後亦有多個小故事,而不少都值得大家知道和留意。故此想到拍攝打卡照當然少不了(笑),但不如試着同時分享打卡小貼士以及更多有關屋邨的小故事知識等等,讓讀者可從中了解更多屋邨背後的歷史及發展種種等。 相信是繼藍色時光隧道後,另一個極為熱門的「打卡點」:pantone 粉紅的方形內十字圓形的外牆。 追溯有關樂華邨的歷史,它早於 1982 至 1985 年間分四期落成。為方便管理,更於 1984 年分拆為現時的「樂華南邨」以及「樂華北邨」。 至於「樂華邨」的名字由來其實也相當有意思。 原來「樂華」是取自「快樂中華」之意思。根據維基百科,原來樂華邨帶有中式及簡約風格嘅設計,是出自建築師楊俊傑手筆,「設計上滲透了中國建築的元素,呼應快樂中華的設計意念,例如在曲梯往邨的入口設置了月門一道,上方有一塊花崗石牌匾以中式書法刻有樂華邨三隻字、商場正門入口、大廈外牆選色、商場的中式通花磚、黑色木製涼亭、行人天橋上的紅色三角形裝飾等也是由中式建築的細部抽象化後,再以現代簡約方式表達出來,北至振華道、南至功樂道、東至康寧道。」故此大家看到的多個打卡位,原來他們的誕生背後亦有着相當有意思的小故事,亦可見當時建築師在屋邨設計上的心思。 粉紅色外牆背後,其實是通往籃球場的樓梯。 若果將樂華邨的南邨及北邨加起,屋邨共有 14 棟大廈,分別南邨的 6 棟及北邨的 8 棟。 當中樓齡最久的是位於南邨,1982年就落成的展華樓及輝華樓;他們採用的是 1950 年至 1980 年代流行的舊長形大廈,即係中央走廊式,連接 E+ 連接 E。 另外樂華邨的樓宇類型另有 Y1 型、雙連座工字型(即俗稱「H 型大廈」)等。至於雙連座工字型,全部都係集中在北邨,這種類型樓宇於 1970 年末至 1980 年末會較常出現。 相信是樂華邨另一大特色:當中身後的Y型大廈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樂華北邨內設有樂華商場。它樓高共 3 層,面積逾 10,000 平方呎在 1985 年 9 月落成。商場座落於斜坡之上,設計方面用上紅、橙、黃為主色,甚具傳統中式色彩。 從頂部看到樂華邨商場的設計。 在拍攝樂華邨的前一天,我收到由居住在樂華邨的朋友送上的樂華名物:麵包。你沒看錯,確實是麵包,但當時她買的是橙味朱古力麵包,當時我咬一口即覺得驚為天人:想不到公屋也有如此美味的麵包呢!於是在拍攝當日,同時走訪位於商場內的樂華名物發源地:森林麵包,並買了橙味朱古力麵包和朋友聲稱是真正樂華名物的麻糬麵包。 個人認為是極高質的樂華邨麵包店「森林麵包」,性價比極高而且味道佳,感受到麵包製作極有誠意,值得支持。 【info】 地點:牛頭角樂意山振華道 50 及 70 號 交通:港鐵九龍灣站 A 或 B 出口(須步行約 15 分鐘);巴士 2A、13X、28、619 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