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可能打入香港史上最熱十年。開空調只能令室內涼快一時,街頭卻會更熱。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市區植樹遠有效益,甚至為大城市創造5億美元(約39億港元)的價值。由紐約州立環境科學與林業學院專家Theodore Endreny帶領的科研團隊,最近在網上科學期刊《Ecological Modelling》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樹木每年為全球一成人口居住的大城市發揮價逾5億美元的空氣淨化等多種作用,令大城市更適合人類居住。科研團隊研究了北京、倫敦、洛杉磯等10個大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及其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發現市區植樹的樹陰有助建築物和居民降溫。樹木亦能透過蒸騰作用消耗多餘雨水,把熱空氣轉化為較涼的空氣,有助居民少開冷氣或風扇,減少電力負荷及因用電而產生的污染。此外,樹木還發揮着大多數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包括進行有助抗衡全球暖化的碳封存。Endreny指出,雖然全球各國開始重視綠化工程,但多為郊外及偏僻地區,市區綠化甚少受到重視。據聯合國統計,非洲約一半的人工森林分布於南非,其首都約翰尼斯堡的都市森林是全球面積最大的人工森林,但大部分位於都市範圍以外。同樣地,2012年香港的綠化覆蓋率據報為70%,比不少西方城市要高得多,但基本上全部處於離島及新界的偏僻地區,而非中環、金鐘等人口稠密地區。更甚者,根據人稱「樹博士」的詹志勇教授所說,「70%綠化」這個數據反映的是個假像。綠化除了種植樹木以外,還必須考慮植樹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香港以往在綠化過程中經常拔苗助長,隨便引入外來樹木品種,本地動物無法適應新環境,從科學的角度說算不上是真正的綠化。但即使是本地品種,例如香港用以命名的沉香樹,也需在考慮過水土情況後謹慎移植,沉香樹本身就不太適合市區種植;本港35%的塌樹個案來自移植路邊、壽命較短的台灣相思。於此而言,外國有不少成功先例可供港人參考。法國去年7月通過了一項新政策,允許巴黎市民成為城市園丁,在全市可以用作種植的地方,如在天台、路旁花槽,或建築物牆上,培植本地植物品種,政府更會提供種植工具和種子。西班牙去年12月為馬德里市內巴士增設頂層植被,在車頂上種植物,一來可阻隔熱力,冬暖夏涼,減少使用電器降溫或取暖,二來可吸走二氧化碳,減低熱島效應。植樹節的創辦人J.S.莫頓曾經說過:「其他節日提及的是過去,植樹節提及的是未來。」香港實應借鑑海外成功例子,以及改善本土綠化工程過去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