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迪士尼公布《小美人魚》真人版女主角由非裔美國歌手荷莉貝利(Halle Bailey)飾演後,反對聲量與尖銳的批評排山倒海而來,mlb受讓甚至能見台灣社群各大留言版中,有許多網友因排斥「政治正確」而揚言退訂Disney+平台並拒看迪士尼未來的作品。在抵制的留言裡,絕大部份的論點是認為愛麗兒應維持1989年版本動畫中的白人樣貌,倘若不延續原版設定,便是不重視當年觀眾的童年,也是不尊重安徒生童話的設定。不過,弔詭的是,在1837年出版的安徒生《美人魚》,其實並未描述人魚的膚色,只有點出「其肌膚如玫瑰花瓣般細緻」。隨著「未演先給負評」的聲量延燒,除了「原版爭議」外,針對演員長相的批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眼距過開更適合演比目魚」、「牙齒不平整適合演《變身國王》駱馬真人版」。可見,《小美人魚》的存在不只是「童年的回憶」了,還承載著人們對於「應有的美」的想像。 有趣的是,關於人魚種族膚色的爭論,並非只發生在當代。1759年12月英國倫敦發行的The Gentleman's Magazine月刊中,法國解剖學家、畫家Jacques Fabien Gautie投稿其與人魚接觸的觀察,並附上臨摹畫像。Jacques Fabien Gautier表示這種生物為雌性,皮膚黝黑粗糙,身長約六十公分,雙耳肥大,性情活潑。因長相與18世紀口耳相傳的人魚長相差甚遠受到熱烈回應。其中,1775年一位英國商人D. Henry 也在The Gentleman's Magazine寫下自己在愛琴海群島目擊人魚的事件,分享人魚長得像是當時主流歐洲美女,擁有藍色眼睛、小巧鼻子、櫻桃小嘴、白色肌膚,並聲稱:「人魚有兩類,更準確來說,是同一屬中的兩個種類,其中一類類似於非洲黑人,另一類類似於歐洲白人。」暗指Jacques Fabien Gautie的人魚醜陋,有著白人女性長相優於黑人女性的意味。然而,傳說中的人魚僅僅只有兩類嗎?我們對於人魚的既定印象又源自於哪裡?文化與時代不同,人魚存在多種形象關於人魚的神話,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8世紀巴比倫人信奉的海神「俄安內」(Oannes),被描述為身披巨大生魚連帽斗篷的男人,或者下半身為魚,上半身為長著鬍鬚的男性,是最初的人魚原型。西元前4世紀左右亞敘人又創造出半女人半魚的生育女神「阿塔伽利提斯」(Atargatis),擁有著悲劇般的愛情,因誤殺情人跳入海中變為人魚。此時歷史上才有了第一隻雌人魚。俄安內與阿塔伽利提斯的傳說,間接影響了希臘神話,而有了海神波賽頓(Poseidon)的兒子特里頓(Triton)雄人魚,並延伸出特里頓族(Tritons)不分性別的人魚族群。而我們熟知的荷馬《奧德賽》中,以歌聲蠱惑水手讓船隻觸礁沉沒的海妖賽蓮(Siren),其實一開始並非美人魚的形象,而是頭為女性、身體為鳥的怪物。隨著航海盛行下水手間口傳的故事變形,才變為體態性感的人魚,並賦予其兇殘、性誘惑的特性。中世紀時基督教為吸收其他異教徒,開始挪用其他異教的神話,而《奧德賽》中尤利西斯在船上將自己綁在船桅上對抗賽蓮性誘惑的故事,正好適合當時充滿父權主義,又視「性為墮落」的基督教會拿來大書特書。雖然《聖經》中並未有美人魚的蹤跡,但在許多中世紀教堂裡都能看以她們形象拿來創作的石雕:露出胸脯的曼妙美人魚,也能見下半身為雙尾分岔的版本,有些甚至在雙尾間故意露出陰戶。不論石雕或者畫作中的美人魚時常拿著鏡子顧影自憐,彰顯其虛榮無知。混血神話人物一方面被拿來讚揚造物主的萬能,一方面則將「美人魚不是人」的概念拿來物化女性以襯托男性品格。甚至到了1567年蘇格蘭,反對瑪麗皇后(瑪麗一世)的人士在宣傳海報中將其描繪成好色美人魚,來指控她與情人的風流韻事。雄人魚在這段歷史中被邊緣化了,但不代表完全絕跡,在一些中世紀的畫作中,雄人魚反倒是罩著修士罩袍與人類學習宗教經典,被稱為「海僧」(Sea Mo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