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第三次離開家,背著行囊,去遠方。 媽媽沒有像前兩次那樣,給他裝滿包裹,臨走前還給他包上一個烤紅薯。這次,只把他送到火車站,默默說了聲:加油。 他是我的學生,第一次離開家時哭得稀裏嘩啦,在北京準備了一年的考試,進考場緊張到拉肚子,落榜了。第二年,他繼續北上,母親勸他留在家,他拒絕了,一個人來到北京,找了份工作hong kong corporate formation。 生活把他折磨得夠嗆,本想中途放棄,但咬咬牙,堅持到了年底。 年底公司發了一筆不多的獎金,他買了票回家過年。回到家的他面無表情,年剛過,他收拾行囊,又離開了家。 母親那聲加油,是一聲鼓勵,也是一聲問候。短短兩個字,溫暖而滄桑。 來到北京,我問他,這次,離開家時哭了嗎? 他說,沒有,因為這次離別,是為了更好的相見BB增強抵抗力。 我說,怎講? 他說,下次回家,我會越來越好。又說,我要給家裏換一臺電視機。 多麼簡單的願望,多麼樸素的理想。我忽然明白,離別是人生的功課,相逢是許多人的希望。相逢無數,不如重逢。但每次重逢,只有變得更好,哪怕一點點,生活才更有意義。 而我們,就是為了這個,才離開家,奔赴遠方香港工作簽證。 當老師這些年,我聽過許多遠行奮鬥的故事。他們都是從家到了遠方,一個人平靜地奮鬥、孤獨地努力,有些人逐漸開始發光,有些人還在泥濘中尋找芬芳。 幾年前,我在網上寫過:孤獨是最好的升值期。 這句話被我的朋友小樊寫在日記本上。每到夜深人靜,她都一個人戴上耳機,有時候打開書,有時候拿起筆。工作累,學習苦,扛不住了,就打開日記本,看看這句話。 深夜永遠伴隨著孤獨。深夜襲來,孤獨彌漫,但燈光下的自己,總是那麼堅強。 一次,小樊耳機裏忽然彈出筷子兄弟的那首《父親》,瞬間,落了淚。她拿起電話,抖著手,撥通了遠方的那個座機。父親接了電話,問,怎麼了? 她忍著眼淚,說,沒事。我的狗還好嗎? 父親笑了笑,說,狗很好,你好嗎? 她忽然笑了,狗怎麼跟我比上了? 寒暄了幾句,她要掛掉電話,繼續工作。父親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扛不住了,就回家。 她迅速掛了電話,淚流滿面。她知道,家是自己永遠的港灣。 一年之後,她成了公司的小組組長,工資翻了一倍。領導在提升她時,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原因:她的進步很快。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背後的汗水和眼淚,無非是希望自己的青春,問心無愧。